高温烤验四大洲 热火还要烧多久

2018-08-05 11:02:50 重庆热线 WWW.CQOL.NET

亚洲——日本大部分地区经历了观测史上最热的7月,中暑死亡一百多人,连相对凉爽的北海道也有多人中暑死亡。进入8月以来,依然是持续全国性的大范围高温;韩国大范围高温天气持续。7月23日韩国最低气温创111年来最高值,高温导致中暑患者剧增,十余人死亡;朝鲜中央气象台报道,朝鲜从7月15日开始出现罕见高温,且范围逐步扩大。

北美洲——加拿大魁北克省7月初遭遇几十年不遇的罕见连续高温天气,导致数十人死亡;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遭遇创纪录的高温侵袭,美国得克萨斯州、亚利桑那州等地气温破历史纪录,多地因高温诱发火灾。

北部非洲——7月初,摩洛哥出现43.4℃高温,阿尔及利亚东部的瓦尔格拉最高气温更是达到51.3℃。

地球为何发“高烧”:

气候变暖是根源

“此次极端高温天气延续,偶然中的必然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必然之中的偶然,则要归结于今年极地环流和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室首席艾婉秀说。

研究显示,气温上升速率呈不对称性,北方升温速率高于南方,今年夏天北方高温的极端性明显高于南方。同时,最低温度的上升速率高于最高温度的上升速率,夜间温度不返凉,加重了炎热程度。

艾婉秀说,入夏以来,北极地区气温异常偏高,冷空气“龟缩”,向南扩散的活动明显偏弱。此外,控制东亚地区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较常年异常偏北,平均强度超过常年同期一倍以上,使得我国华北、东北气温异常偏高,尤其今年第10号台风“安比”影响过后,东北地区气温迅速升高,高温纪录纷纷打破。

世界气象组织认为,近期极端天气频发虽然很难简单归因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但从长期来看,极端高温增多的趋势由气候变化所引起。

“2018年正在成为有史以来最热的年份之一,许多国家都有新的高温纪录,这并不令人意外。我们正在经历热浪和极端高温事件,这与我们关于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气候变化的预期一致。这不是未来才会出现的情况,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世界气象组织副秘书长埃琳娜·蒙娜恩科娃说。

高温还将“烧”多久:

不应局限于今夏

就我国而言,高温天气还会持续多久?李明媚表示,预计到8月12日,中东部大部地区仍多高温闷热天气。国家气候中心相关研究认为,未来我国夏季极端高温事件的出现概率会大大增加,到2025年左右至少有50%的夏季可能出现长时间的高温热浪过程。

中国气象局发布的2018年《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指出,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和多项关键指标表明: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1901年至2017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近20年是20世纪初以来的最暖时期。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发布的评估报告认为,人类活动原因,极有可能是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主因。

专家说,直观上,公众往往很难将气候变暖和环境联系起来,因为二者联系的过程是非线性的。全球变暖不能简单理解成某一个地区的气温升高,而是包括海洋和大气在内地球上的平均温度逐年升高。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影响巨大,全球变暖会把极端天气变得更加极端。

专家指出,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极端天气事件在过去数十年里显著增多,预计未来会越来越多,世人必须警醒,必须全球协力,落实巴黎协定,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不然,高温极端天气将在明年夏天、后年夏天更加肆无忌惮地“占领”地球。据新华社

新闻延伸——

看看你的家乡在新版“火炉”名单中吗

到8月4日,持续多日的高温仍未消退,我国多地气温突破历史极值,进入“烧烤”模式。

气象学上,“高温日”指日最高温达到或超过35℃。据统计,今年7月我国大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东北多地气温破当地历史极值,重庆、长沙、武汉、杭州、南昌、合肥、西安、郑州、福州、南京10个城市一个月内频繁“打卡”高温天气。

今年夏天,热力分布呈“南蒸北烤”的局面。

华南、江南等地区,水汽条件充足、空气湿度大、天气闷热,气象专家表示,广州、合肥、长沙、南京、南宁等城市最易“蒸桑拿”。西北地区水汽缺乏,兰州、银川、西安、乌鲁木齐等城市呈“干烤”状态。

每年夏天,重庆一般都会成为气温方面的“网红”城市。今年7月,重庆的高温日达到20天,而大部降水量却较常年偏少20至50毫米,由往年的“桑拿城”摇身一变成为了今年的“铁板城”。

位居东北、素来“凉快”的辽宁今年也一反常态,成为今夏高温中的一匹黑马。沈阳市气象局数据显示,7月31日,沈阳以37.6摄氏度的高温“秒杀”许多南方城市,网友们纷纷调侃:“沈阳,你忘了自己是个东北的城市吗?好意思这么热吗?”

气象专家表示,高温天气与大气环流有关,今年夏天,北极冷空气南下势力偏弱,加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异常偏北、强度偏强,在其控制下,易出现高温闷热天气。据新华社


1 2 3
来源:新华社 作者:新华社
重庆热线·网友评论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