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八成大学生放假回家被父母“嫌弃”交流和理解是化解矛盾的“绝招”

2020-01-21 23:27:12 重庆热线 WWW.CQOL.NET

晚上11点半,常睿璇将台灯亮度调到最低,躺在卧室床上看手机。她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竟然是住在隔壁卧室的爸爸打来的。“快睡觉!几点了?半宿不睡觉!”因为她睡得晚,除了打电话、微信语音,爸爸还尝试过很多方式督促她睡觉。

放假期间,除了睡觉晚,各种家庭琐事都是常睿璇和父母发生口角的主要原因。比如主动倒垃圾却忘了给垃圾桶套新垃圾袋、出门前没来得及收拾房间。“总能有挑出毛病的地方。”

一些大学生在网上直呼,“放假回家3天就被爸妈‘嫌弃’了”。中青校媒面向全国各地高校的1622名大学生发起关于“大学生假期和父母相处情况”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5.02%的大学生都曾有过假期被父母唠叨的经历,47.23%的大学生尝试和父母沟通,希望增进相互理解。

超八成大学生放假回家被父母“嫌弃”

调查显示,超过八成大学生假期与父母发生过小矛盾。其中,73.37%的大学生曾因生活不规律被父母唠叨,娱乐时间过多、不帮忙做家务紧随其后,分别占57.89%和34.59%。除此之外,不注意形象、不去亲戚家拜访、不和父母沟通等等都是大学生和父母意见不一致、产生小摩擦的原因。

廖龙瑞是重庆人,就在重庆市上学。虽然学校到家只有两个小时的车程,父母也表达过希望他经常回家的愿望,但是廖龙瑞回家的频率只有每学期一到两次。他回家后,饭桌上摆满了廖龙瑞爱吃的酥肉、玉米胡萝卜排骨汤、可乐鸡翅,他融化在家的温馨里。但在家里时间一长,他和父母相处的“画风突变”——“就知道躺着,什么都不干。你不在,家里还安静点”。“早上6点多开始叫我起床,第一次是‘善意’的提醒,第二次掀被子,第三次就站在旁边说个不停。”廖龙瑞有时候会忍不住顶嘴。

西北政法大学的王梓彤也有类似的体验。小到起床、洗漱的磨蹭,大到从早到晚“不务正业地咸鱼躺”,都会引来父母的责怪。当正在洗漱的王梓彤收到同学发来的短信,她就会停下洗漱的动作,和对方聊得停不下来。妈妈发现卫生间没有声音,就会提高声调问她:“你干嘛呢?还没洗漱?”有时候,即使她“表现良好”,妈妈也会根据以往的经验重复提醒她。“我从早上就开始提醒你,要早睡,要早睡!又到12点了。”王梓彤把这种形式总结为“预警式唠叨”。

相比大一每天掰着手指头倒数回家的日子,广州大学的皓逸今年对回家并没有很期待。“以前回家,父母的‘忍耐底线’基本在一周左右。上个假期开始,我回家只敢睡两天懒觉,在家的起床时间比考试周还要早。”回家后往往不到7点半,“人形闹钟”就喊着“快点起床,吃早饭了”把他叫醒。“刚回家时作息还没调整过来,如果没有及时起床,父亲就会在外面弄出很大动静,我只得在他的怒火烧起来之前收拾好。”

去年春节假期,西安交通大学的萧旭因为看网络直播,没有帮家人包饺子。吃完年夜饭,本应是一家人坐在一起看春晚的时间,她却被母亲叫到卧室挨批评。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萧旭和母亲的关系都有些僵。

父母的唠叨背后是“操碎的心”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近九成大学生能够理解父母的苦心,为了在难得的假期调整好和父母的日常关系,32.27%的大学生曾尝试和父母交流,希望他们理解自己;32.64%的大学生认为父母说的有道理,并开始改变自己;还有23.34%的大学生表示还没有采取行动,但是有改变现状的想法。

和父母之间的小摩擦确实给王梓彤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但她明白唠叨背后是妈妈对她的健康和学业的担忧。尽管每次摩擦后,她心里都有些不舒服,但王梓彤还是会逗妈妈开心。“因为知道是自己做得不对,所以我不能要求妈妈,而是要求我自己。”在王梓彤眼里,母亲的唠叨也是她们之间独特的沟通方式。

1 2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程思
重庆热线·网友评论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