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科研狗”​莫把导师当敌人实现“被指导”是王道

2019-12-03 16:55:39 重庆热线 WWW.CQOL.NET

“让人崩溃的是,我们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跑‘仿真’,大家眼巴巴等了好几个小时,结果,电脑死机了……”东南大学的杨述焱向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讲述科研经历时说。

她和小伙伴们的作品——揭示太空中力的特性的力学测量系统,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中获得了特等奖。谈起实验成功的情景,另一名队员孙东杰不慌不忙地说:“也没特别兴奋,可能在研究过程中‘热血’已经耗光了。我们‘日常崩溃’,每次都是崩溃很久之后才能取得进展。”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发现不少“科研萌新”都有和他们一样艰辛的经历,不论文理,也包括在国外读书的同学。“导师每次见到我的第一句话都是‘你还活着呢?’”在美国一所高校读翻译学博士的李玲(化名)苦笑着说,特别是每到期末临近,她都得靠咖啡和一种维生素片“续命”。

一些“日常崩溃”的年轻人在网络上调侃自己是—— “科研狗”。除了在彼此的“绝望瞬间”中寻找共鸣,大家也经常抱团取暖,分享攻略。为了破解科研崩溃症难题,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了十数位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并且针对大家最苦恼的几个问题,向一些导师和同学征集了几张“药方”。

失败失败就好 科研是什么?

某实验室有句名言:理论就是你什么都知道,但什么都不奏效。实践就是什么都运转得好好的,但你不知道为什么。在我们实验室,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什么都不奏效而且没人知道为什么。

“实验做到晚上10点多,怎么都不对,我们立刻召集大家检查试剂,一个个看成分有无问题,但就是查不出来,我们只好一直反思自己的操作。最后竟然发现是那台仪器有问题,别人用这台仪器也做不对,换了别的仪器就好了。这是个Bug(漏洞)……”

因为做“挑战杯”项目要研究一种新型材料,西安交通大学学生刘一菲在本科阶段就直面了科研的挑战,“捂脸哭”的表情包也就此成为她的生活写照。她渐渐发现,原来失败与科研常相伴。

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很快意识到这一点。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海霞认为,年轻人时常感到悲催的一大根源正是:“不识庐山真面目。”

“在硕、博之前的学习经历里,学生学习的知识大多数是已知的,比如有教学大纲、固定知识点,考试也有大纲和答案,但科研探索的是未知的东西,特别是在理工科的实验中,失败是常态。只是刚入门的学生有时无法接受这个变化。”

“学生们以前经历失败的考验太少了,其实这才是科研的真面目。” 张海霞说。

1 2 3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张茜
重庆热线·网友评论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