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观察:社会化运作为志愿服务“做不大”开“良方”

2019-12-13 16:00:48 重庆热线 WWW.CQOL.NET

10年来,“微笑工程”共举办17期,为2500名像章乐燕这样的唇腭裂儿童圆了“破嘴”上的微笑梦。

“志愿服务除了要专业化,更要社会化运作,不画地为牢,而是打通‘医+N’模式,尽可能地拓宽志愿服务链条上的社会资源。”温医附属口腔医院党委书记麻健丰说,“‘微笑工程’志愿服务自建立起,就是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促成的,是他们共同串起孩子们脸上绽放的温暖笑容。因此,志愿服务也应该反作用于社会,为社会治理贡献力量。”

“志愿服务像是沙漠中清冽的泉,由一点一滴的积累汇聚而成。”麻健丰这样解释“微笑工程”的“医+N”志愿服务模式:

医疗技术上,由最初只依靠美国“微笑联盟”基金会医疗技术,变为目前主要由温医各附属医院医生为医疗团队,并引入了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的技术支持。

救助资金上,从何纪豪个人出资,到170家全国地市级温州商会和248家海外温州人侨团共同募集,再到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市慈善总会、温州市红十字会及百余个慈善企业、个人捐献善款等,提供慈善资金保障。

救助体系上,从温医口腔医学院及附属口腔医院一个点,变为浙江省委统战部、温州市委统战部、温州市文明办等政府单位,以及温州日报报业集团等省市级主流媒体联动构建了一整套精准救助体系。

推动志愿服务实践上,带动温医学生成立“温州市乐伢派唇腭裂儿童关怀公益服务中心”民办非企业组织,输送1200余名志愿者服务活动一线。

反哺学科发展上,学生志愿者们借助学科专业知识,依托医疗等社会资源,投入全国首个唇腭裂治疗培训基地、浙江省第一个唇腭裂患儿语音治疗门诊的建设中,在实践中检验所学。

如今,温医的每一条志愿服务战线上,都运用到了“医+N”志愿服务模式理念,如温医眼视光学院的角膜病公益医疗救助项目、爱心温州·慈善启明志愿服务等。

温医志愿服务社会化模式的形成,不仅是温医学生和附属医院的医务人员不断探索的结果,更是市政府、慈善组织、公益企业、各地医护资源大力支撑,以及中国红十字会、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等提供资源保障的结果。他们都是志愿服务链条上一颗颗璀璨的明星,点亮温医志愿服务中那一个个被治愈的心灵。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分爱可以改变人生轨迹,万千溪流汇聚成大爱。这就是‘医+N’志愿服务模式。”温医党委书记吕帆说,“志愿服务是一种社会动员方式,要想扩大社会影响力,必须加强社会合作。多方力量的合作,才有了解决患者需求、贫困家庭脱贫、改善医患关系的可能。”

临终共情 至死方休

如果死亡可以“私人定制”,你会选择何种方式离开这个世界?

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肿瘤科病房,有一间单人病房看上去与其他病房“格格不入”,叫“安宁病房”。

房间宽敞明亮,温暖阳光洒进来,映得墙上淡粉色的壁纸好像少女扑红害羞的脸。“剧本发烧友”张老伯与主治医师林晓骥面对面地坐着,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起伏跌宕的一生。

他的脸上没有对胰腺癌晚期病症和死亡的恐惧,身上没有接着插管,周围没有24小时运作的呼吸机,有的只是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他回忆人生过往时的千般滋味,以及希望自己的事迹能被改编成剧本的梦想。

为了圆张老伯的梦,林晓骥和志愿者们花了两个月,照着《雷雨》的模式改编整理老人的回忆录,并将剧本交到他手中。

在过去的6年里,林晓骥和志愿者们共制作了64册这样的回忆录。

2013年,林晓骥发起成立了一支由医学生、医生、护士、心理师和义工等多方志愿者组成的37℃生命支持志愿服务队。为肿瘤晚期患者给予“临终关怀”服务,即不再积极抢救,而是姑息治疗,以护理为主,提高生命质量,让每一位患者能安宁地度过生命“最后一刻”,这也是“安宁病房”设计的初衷。

“和患者的关系不仅是救活他的医生,更是一名送他最后一程的亲人、朋友,这样的关系转变很奇特,这已经远远地超过了普通的医患关系。”林晓骥说。

在林晓骥看来,“每个患者的内心都是深不可测的海洋”。而他和志愿者们要做的就是与患者临终共情,至死方休。在患者的生命已变成即将凋零的秋叶时,化作“余辉守护者”,融入患者心底的海洋,用“口述历史”的方式倾听患者过往一生,让生命的秋叶有尊严地静美飘落。

李时珍说,“欲为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以语人之疾病。”

2013年以前,面对终末期肿瘤患者阴阳两隔、生死博弈,林晓骥的眼里是不同的病情、检验指标和治疗对策,他要做的只是奋力将患者往死亡的反方向拽,直至回天乏术,而对于患者内心深处的想法鲜有感知,自然也无法“知人事”。

直到他父亲结肠癌术后复发,在照料父亲的日子里,林晓骥才明白医者“知人事”的内涵——医者不仅要治愈病人,更要给予他们最本真的关怀和尊重。

“志愿服务像是峭壁上独居的花,即使在生命的冷灰中也要撑开一点光彩。这是‘临终关怀’的核心。”林晓骥说。

李大伯原是名国企员工,始终无法接受自己癌症晚期的事实,惶惶不可终日,对医护人员也常恶语相加。林晓骥邀请李大伯来到“安宁病房”谈心。交谈中,李大伯说他以前当过兵,梦想着能在光荣中死去。可在和平年代,“沙场捐躯”的机会很少。李大伯便想捐献器官,为这个世界再留些什么。但他担心自己得了癌症,器官不适合捐献。

“我告诉他眼角膜还可以捐献,又再次重燃他的念头。在家人的支持和理解下,李大伯决定捐献眼角膜,去世后完成了他的心愿。”林晓骥回忆道。

林晓骥还在温医第二临床医学院设立了针对死亡和临终关怀教育的选修课程。他要求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医学生必须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跟踪,学生们要做医护人员死亡观的访谈,聆听病人的感想,写下自己的感悟。

“口述史改变了我对死亡的观念,我更能怀着同理心去理解病人的感受。”温医学生孙轶群说,“‘临终关怀’志愿服务的经历时刻警醒着我,即使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医学有时也极具局限性,但医者永远不能对死亡习以为常,因为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在林晓骥精心打造的“安宁病房”里,没有地位尊卑,每一位患者都将得到对其生命的尊重和关怀,和升华了的朴素医患关系。

6年来,林晓骥与志愿者们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为350余名癌症晚期患者提供“临终关怀”服务,其中,还为47名贫困患者筹到近100万元的医疗费用。

“医学科学是求真,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医学人文是求善,要回答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做。二者缺一不可。”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吕一军说,“学生在志愿服务的体验式教学中,逐步形成敬重生命、关爱生命、守护生命的自觉,逐步从‘学医术’‘悟医德’到‘行大爱’。”

在温医的志愿服务中,专业化的医疗技术为患者带去安心,而社会化的各方力量则为患者送去了暖心,当医疗机构通过社会化手段对重症患者实现了类似慈善机构的功能,在这里,医患情深成了最普遍的、自然而然的现象……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小瑞、小朵、小熙、小丽、小杰、阿才、李大伯、张老伯均为化名)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王姗姗 来源:中国青年报

1 2 3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王姗姗
重庆热线·网友评论
更多资讯